
汪雅臣与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
陈友义
在舒兰市的金马镇和七里乡的大山里有多处抗联密营。这些密营就是汪雅臣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在1935年至1940年抗联吃、住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建造的营地。 汪雅臣,又名汪景龙, 1911年生,祖籍山东,幼年随父到东北,定居五常。他念一年私塾,后来因家庭困难回家放猪,十五岁时当了伐木工人。十七岁时,因账房先生剋扣工钱而发生争执,被警察吊起来打了一夜。不久,他要了那个警察的命,然后拿了警察的枪投奔了胡子“东双胜”。后来东北军邓团剿匪时“东双胜”被打散,汪雅臣被俘后编入东北军。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邓团被编为伪军。汪雅臣痛恨日本侵略者,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士兵携枪出逃,回到五常县的牤牛河一带,想要组织一支抗日队伍。 原来的“东双胜”队,这时已改名叫“宝胜队”。汪雅臣带人加入宝胜队,胡子宝胜见汪雅臣回来很高兴,安排他当了“炮头”。汪雅臣对宝胜说:“东北已经失守了,我们应该枪口对外,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宝胜养成胡作非为的坏习惯,听不进汪雅臣的劝告。一天汪雅臣得知,宝胜又去抢劫百姓非常生气,他带领兄弟们赶到那个被抢的屯子,处决了这个恶习不改的宝胜。事后大家推举汪雅臣为首领,报号“双龙队”。汪雅臣带领这支队伍树起了抗日旗帜,在拉林河两岸与舒兰的金马、七里、开原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经常袭击日军守备队和森林警察队。 不久,汪雅臣就感到自己的抗日力量太薄弱,要想抗日还必须与更多抗日队伍联合起来。他决定加入在舒兰霍伦川的抗日义勇军总头领宋德林的队伍。汪雅臣的到来让宋德林十分高兴,他接受了汪雅臣的抗日队伍,编其为宋德林部第四支队。第四支队在汪雅臣领导下,战斗力非常强,在对日作战中队伍不断发展扩大,1933年末,四支队增加到200多人,成为宋德林抗日队伍的骨干力量。 1934年2月,汪雅臣带领第四支队由舒兰东部转战到五常县尖山子一带,他组织召开了五常县南山里、舒兰县东部山区的各反日山林队首领和附近群众七百多人的联合抗日大会。在会上宣布“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正式成立。会上大家推举汪雅臣为首领。为了更好地协同对敌,汪雅臣又和各首领制订了联合行动办法:一、联合行动时由汪雅臣统一指挥;二、战利品按各山林队参加人数和枪支数分配。会后,这支反满抗日队伍在汪雅臣的领导下,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在舒兰、五常、榆树等地打击日军。 1935年5月中旬,汪雅臣接到了宋德林的作战通知,要求他带领部队,去往五常与拉林一带与日军打阵地战。汪雅臣马上与宋德林见面并劝阻他放弃阵地战,说这是日军的阴谋,千万不能上当,我们部队没有重武器只能和鬼子打游击。宋德林说:“此战其他队伍一呼百应,怎么就你汪雅臣不同意和日本鬼子面对面地拼?咱们三千人和日本鬼子拼,一对一也能打死小鬼子三千人。”言外之意是汪雅臣怕死。汪雅臣劝说不了宋德林,为了避免无代价的牺牲,保存自己这支抗日力量,汪雅臣坚决不同意去参加这场阵地战。他的队伍虽没参战,但汪雅臣非常关心战情,派出情报员随时了解阵地战的消息。回来的消息和他预想的结果一致,三千人进入阵地后,就遭到了日军重武器的打击,三千名抗日壮士几近全部牺牲在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中。 汪雅臣虽然预料到了这场阵地战的失败,但是面对这样的结果仍痛心疾首。他想当时如果能多几个和自己一样出面制止的人,或不带队伍去参加阵地战,牺牲就不会如此惨烈。为此他十分痛苦又感到茫然。这时,他得知共产党领导的珠河抗日游击队在赵尚志的带领下,不仅打了许多胜仗,还连续两次攻克巴彦县城,把日军打得蒙头转向,汪雅臣决定去找赵尚志。他一边安排人接收从阵地战逃回来的其他队伍的战士,同时自己带人前往珠河,寻找赵尚志的队伍。三
1935年夏,汪雅臣在珠河县张家湾找到了珠河县委领导人冯仲云、韩光等同志。他们同汪雅臣进行了会谈,向他介绍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的纪律和联合抗日队伍的三项原则。汪雅臣完全同意这些原则,并恳切要求接受党的领导,收编他的队伍。中共珠河县委接受了汪雅臣联合作战共同抗日的要求。 1936年初,汪雅臣领导的反满抗日义勇军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汪雅臣为军长。第八军成立大会上宣读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成立宣言”。从此,汪雅臣领导的这支抗日队伍正式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基层组织也在逐步建立。同年3月份,珠河中心县委派侯启刚同志到第八军担任政治部主任,还派周庶范同志担任基层指导员。侯启刚到任不久,就发展了汪雅臣、王维宇等同志为中共党员,在第八军中建立了党支部。从此,第八军有了党的组织。改编后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共计有800多人。 1936年5月初,一天下午,山河屯日本守备队展开“两方三进发”扫荡,汪雅臣率部分队伍正在田大桥屯整休。田大桥屯自卫团长明是日伪的人,暗是汪雅臣的线人。他跑来告诉汪雅臣山河屯的日军来了,赶快率部撤离。汪雅臣说:“鬼子来了,我们得打!哪能跑呢?”自卫团长一愣,没明白汪雅臣的意思。汪雅臣在他的耳边小声说了想法,他一听乐了,说:“行!”于是,汪雅臣在田大桥屯北山岗的道路两旁设下埋伏。日军到了,汪雅臣率部给以迎头痛击,随后撤出阵地,经过田大桥向七顶子山撤走。当日军追击汪雅臣部到田大桥时,田大桥屯自卫团便向鬼子开火迎击,相互打了近一个小时,直到接令来增援的伪军自卫团和警察赶到,用军号联系时,才知道都是自己人。日军的队长来到田大桥时,田大桥屯自卫团长忙上前道歉说打误会了,日军队长不但没责备他,反而表扬田大桥屯自卫团很有战斗力。 田大桥战斗后,日军调集500多人和秘密支持汪雅臣部抗日的邓云章旅的800多名伪军,前来讨伐刚刚成立不久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汪雅臣得知情报后,马上集合队伍,在朱家街附近的珠琦口子设下了卡子。日伪军到后,汪雅臣命令放过走在前面的邓云章旅的伪军,待日军全部进入包围圈后,他立即下令开火。顿时机枪、步枪一齐向日军射击,手榴弹、迫击炮弹纷纷在敌群中爆炸开花,走在前边的伪军听到枪炮声,四散逃命,原本不想当汉奸的邓云章旅长任由部下逃散。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战斗,消灭日军300多人。打扫战场时,除了缴获大量的枪支弹药外,还在邓云章旅撤走的地方发现了6箱子弹。汪雅臣一看子弹都没拆箱,知道是邓云章故意留下的。 这次珠琦口子阻击战是汪雅臣军事生涯最大的一次战斗。 同年9月,珠河、汤原两个中心县委和第三军、六军党委召开联席会议。为适应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将汪雅臣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汪雅臣仍为军长。这时他率领的抗日队伍已发展到1000多人,成为东北抗联主力部队之一。 早在1935年下半年,日本侵略者就在舒兰的东部山区搞“归屯并户”,目的是隔断老百姓与抗日义勇军的联系,从而使义勇军吃、住没有百姓的支持,陷入困境、不战自溃。汪雅臣认识到部队要想在舒兰东部山区与日军长期战斗下去,就必须有地方住、有粮食吃。根据部队下一步将要展开活动的目标和范围,他安排部队中年龄较大、身体不适宜继续征战的士兵,秘密去大山里建立许多处密营,同时种植粮食和薯类,以备部队食用。在日军严密封锁下,抗联第十军依靠自己秘密生产的粮食,坚持在舒兰的深山抗击日军达5年之久。 1937年春,汪雅臣率部在金马村朝阳屯一带活动时与日军一支小股讨伐队相遇,乘敌人在井边喝水时,汪雅臣组织队伍突然向敌人发起进攻,很快就消灭了这股日军。几天后,汪雅臣率部在半截河一带山区活动时,接到老百姓报告,日军100多人的讨伐队要进山讨伐。汪雅臣和张忠喜、王维宇等军部领导经过商定后,在敌人进山讨伐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待敌人进入伏击圈后,集中火力很快将这支讨伐队歼灭,并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等军用物资。此后,十军的战士们又利用缴获敌人的军装,伪装成日军“讨伐队”,打下了榆树县土桥子的“集团部落”。接着,汪雅臣率领部队在四平山附近同来自五常、山河屯的日军守备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战斗,打死日军100多名,活捉日军20多名,缴获长短枪100多支、子弹7箱、战马3匹和其他许多军用物资。 1938年以后,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日本侵略者为了巩固东北这一侵略后方基地,集中兵力对抗联十军进行疯狂大讨伐。为了保存实力坚持长期抗战,汪雅臣按照党的指示,将抗联十军化整为零,军部留下49人,坚持在金马川和九十五顶子山一带活动。他们长期活动于山区,给养不足,经常吃野菜充饥,有时当地老百姓送些粮食、食盐、火柴和鞋等物,但远远满足不了部队的需求。 1940年秋,军部决定攻打山河屯,解决部队冬季服装和弹药不足的困难。山河屯是五常县南部的贸易重镇,镇内驻有日本守备队15人,伪警察22人,伪自卫团70多人。镇里有日本人开办的富士公司、组合当铺、洋服店等商业机构,还有中国人开办的杂货店、粮油加工、手工业、饮食业等六七十家商户。 1940年9月9日傍晚,汪雅臣带领80多人悄悄地向山河屯挺进。第二天,队伍途经金马屯时,当地群众纷纷要求一起参战,汪雅臣同意30多人参战。第三天,天刚黑来到了山河屯东南的缸窑林子,汪雅臣先派侦查员进山河屯侦察敌情,根据侦查员报告的镇内守备情况,做出战斗部署。 汪雅臣指挥战士首先割断了电话线,晚10时许,两名战士乘岗哨不备,翻过围墙,用枪逼住岗哨,令他们把城门打开,部队直接进入镇内。汪雅臣布置在东门留一挺轻机关枪防守,以防被敌人抄后路,然后又在十字街西边和当铺门前各架上一挺机枪,准备阻击冲出来的敌人。接着战士们按照分工分别向守备队、街公所、警察署、炮台等地奔去。 汪雅臣带着一队战士包围了伪警察署,缴了大屋里十几个警察的枪。一名战士一脚踹开伪署长张士俊的门,枪口指着吓得目瞪口呆、瘫在椅子上的张士俊,缴了他的枪。另外,伪警署两名日本人刚要掏枪,被战士们当场击毙。 张忠喜副军长带着另一队战士直奔日本守备队,战士们攀上院墙,数十支枪瞄准了守备队的房门,屋里的鬼子听到动静,从屋里一出来,就被战士们击毙,没出来的鬼子顾不得穿衣服,跳窗户逃掉了。 另一路战士负责消灭自卫团,把各炮台的敌人也缴械了。汪雅臣和贺连长指挥一部分战士收缴日本人的组合当铺和富士公司的大批金银首饰、粮食、衣服、食盐、火柴等物品。这时,有一股日军躲在日本人开办的服装店内,向我军开枪射击,贺连长被暗枪击中腿部。战士们立即将服装店包围,将里面的鬼子歼灭,又缴获服装店里一批崭新的日军军装。战斗结束后,汪雅臣指挥部队和参战百姓从东门和东南小门分两路撤退,返回驻地摩天岭的密营。 汪雅臣为酬谢金马屯群众对部队的支持,将缴获的一部分银手镯、银挂件、戒指、粮食、衣服等物品,分发给当地百姓。当时参战的金马屯农民张万成,其家属将当时发给的银挂件一直珍藏着。作为舒兰人民英勇抗日、支前参战的历史见证,此银挂件被吉林省博物院收藏。 1941年1月29日,汪雅臣和军部20余名战士,转战到五常县蛤拉河子时被叛徒告密,敌人分三路前来围攻。汪雅臣临危不惧,沉着果断地指挥,命令张忠喜副军长带领20多个战士抢占东面制高点。当张忠喜率领队伍冲到东面山坡时,遇到东面包围上来的敌人,除几个战士冲出包围外,张忠喜和其余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汪雅臣听到东面枪声逐渐稀疏,知道情况危急,提起机关枪带着身边仅剩的警卫员前去支援,当他冲到山坡时,警卫员中弹牺牲,自己左臂也中弹,但他仍然端着机枪,向敌人扫射。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腹部,鲜血奔涌,他倒在地上。敌人为了“请功”,将生命垂危的汪雅臣抬走。途中汪雅臣由于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30岁。 汪雅臣从1931年1l月举旗抗日,在党的领导下,他率领的抗日联军第十军,活动在舒兰、五常、榆树的广大山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与日伪军殊死斗争达10年之久,对日伪军作战400余次,共击毙日军1003人、伪军100余人,解放劳工120余人,用生命谱写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不朽篇章。 日军在东北实行残酷的“集团部落”统治,使抗联第十军吃、穿、住没有了供应和保障,特别是在冬季不能生火取暖的情况下,致使他们达到挑战人类生存的极限。抗日战争胜利时,从收缴的关东军司令部的地图上,发现今黑龙江雪乡一带的原始森林中标有一个黑点。原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政委冯仲云得知这一消息,说:“这是抗联第十军汪雅臣的队伍,赶快请他们下山。”派出去的人找到了他们,战士们得知小日本被打垮,互相抱头痛哭,然后列队对天鸣枪,同时对着山谷呼喊:“汪军长,日本鬼子滚出中国了!我们胜利了!……”喊声在大山中久久回荡……汪雅臣领导的抗联第十军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刻,坚持在东北的大地上抗战到底,直到迎来抗战最后的胜利。 1949年4月下旬,汪雅臣将军的遗首被五常县政府发现。经东北抗联老首长冯仲云、韩光和多名老抗联战士辨认,确认是抗联十军军长汪雅臣的头颅。随后,汪雅臣的遗首被送往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与杨靖宇、陈翰章烈士的遗首共同陈列,供后人瞻仰。 汪雅臣将军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用生命和忠魂铸就的丰碑千古流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