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之舒兰】“铁书记”打造“舒兰贡米”

时间:2019-03-04 来源:舒兰广播电视台

1995年3月,舒兰市来了一位新的市委书记,他的名字叫李铁。李铁书记在舒兰工作了将近三年,他给舒兰人的印象是能想事、能干事,是一位思想理念超前、勇于开拓创新、勤政务实的领导干部。来到舒兰后,他在努力熟悉和抓好舒兰各项工作的同时,更非常重视舒兰的农业和农村问题。当时的舒兰,水稻农业正是蓬勃发展时期,随着农民不断加大施用化肥和农药,水稻的产量是不断增加了,但是带来的问题是大米的质量开始令人担忧。李铁书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始注意进行市场调查。恰巧,上级给舒兰下派来了一位县委副书记,他的名字叫刘仁柱。刘仁柱是吉林省食品工业办公室的副主任,是懂食品的。他向李铁书记建议种植绿色水稻,提高大米的品质。李铁书记立刻采纳了刘仁柱副书记的建议,并决定在舒兰东部几个乡镇种植绿色水稻,于是开始以平安、水曲柳为主,种植绿稻。还决定对种植绿稻的乡镇,每斤绿稻给补贴一角钱。在行政上成立了舒兰市粮油食品工业局,调原经委主任韩立忠为局长、原粮食局副局长谭万奇、原煤炭局副局长王喜印为副局长,调原粮食局党委副书记刘俊杰为党委副书记,作为专职机构指导绿色水稻生产。而且指定刘仁柱副书记专门主抓粮油食品工业局的工作,抓绿稻生产。在当时,这可是全省独一无二的。经过一年的努力,绿色水稻获得了成功。李铁书记又拍板从南韩进口了先进的大米加工设备,在舒兰粮库院内建立了加工厂,采用抛光技术加工大米,然后通过用大米色选机和大米筛选机等工序,将所加工的大米中的糠、碎米子、沙子、霉变粒、星星点点的碎稻皮除尽,这样加工出来的大米晶莹剔透,如同粒粒珍珠。在做饭时,只淘洗一遍,大米就非常干净了。远不像当时的国内加工设备加工出来的大米那样,用水淘洗三遍还不那么干净,而且在做饭时还少不了筛(发沙音,东北土话)沙子这道工序。于是,李铁书记又指定刘仁柱副书记带人跑注册“丰珠牌”舒兰贡米工作。注册工作完成后,李铁又责成刘仁柱副书记聘请吉林大学孟宪忠教授组织策划团队,在浙江卫视首先打造“丰珠牌”舒兰贡米广告。这种举措,在当时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接着,李铁书记、刘仁柱副书记又组织食品工业局的领导和同志带着“丰珠牌”舒兰贡米参加了在武汉举办的全国食品展销会,谭万奇副局长领人买来了电饭锅,亲自为参加展销会的客商们烹制用舒兰大米煮成的大米饭,客商们看到了舒兰大米做成的大米饭,不仅晶莹剔透,而且绵香宜人,尝过后都赞口不绝。不久,他们又在北京召开了“丰珠牌”舒兰贡米发布会,使舒兰大米很快扩大了在京城内外、大江南北的知名度。武汉展销会和北京发布会以后,李铁和刘仁柱二位书记及粮油食品工业局的领导采用真空包装技术将舒兰贡米发给各地的订单客商,开创了舒兰大米卖向大江南北和京城内外的先河。



李铁书记之所以要把舒兰大米打造成“丰珠牌”舒兰贡米,源于他来到舒兰不久,在抓好各项工作的同时,也不忘对舒兰历史进行研究,当他得知舒兰在过去山是贡山、水是贡水、地是贡地,又得知康熙皇帝亲自来过舒兰哈门打捞鲟鳇鱼,吃过那里百姓种植的寒地稻米,倍加赞扬,并谕旨宁古塔将军沙纳海多种这种水稻,供给朝廷食用,便产生了打造“丰珠牌”舒兰贡米的想法并作出了决策。然而,到1997年9月,李铁书记因调任白城市副市长离开了舒兰,刘仁柱副书记也因下派期满离开了舒兰,他们虽在舒兰工作时间不长,但为舒兰大米的绿色发展与打造绿色品牌打下了基础,做出了贡献。
  1998年,舒兰市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正式批准为中国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基地(A级)。为了切实加强对绿色食品工作的领导,当时的舒兰市委便立足水稻主产区优势,以打造现代农业生态市建设为核心,从绿色食品水稻原料基地建设入手,通过完善体系建设、强化服务管理,使绿色水稻食品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首先是加强对绿色水稻生产基地的领导。为了切实加强对绿色食品工作的组织领导,舒兰市成立了绿色食品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市农业局局长和市财政局局长任副组长,市直有关单位和各基地单元乡镇主要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同时成立了专职独立工作机构——舒兰市绿色食品办公室,经市编委核准,核定专职工作人员6名,负责全市绿色食品基地管理、标志申报、技术服务、标志监督管理、科研攻关、绿色食品知识宣传普及等工作。各基地单位乡镇和基地村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县乡两级基地领导小组每年组织召开绿色食品工作会议并根据情况不定期召开调度会。市政府制定了《基地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纳入全市农业做优重点考核体系,市乡(镇)、村层层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逐级明确责任人和具体工作人员,做到任务层层分解,指标落实到人,确保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其次是按绿色水稻发展要求开展工作。舒兰市于1998年10月经国家中心批准首次创建了中国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基地,2008年12月转为原料基地,基地规模10万亩。2016年申请创建了18万亩绿色水稻原料基地并于当年年底列入国家创建期。2018年拟申请创建22万亩绿色水稻原料基地。运行良好。按照《全国绿色食品原材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实行)》的相关要求,根据历年舒兰基地现场会部署和落实情况,先后制定了《舒兰市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规划》、《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方案》,以舒兰市政府文件形式制定下发了基地生产管理、农业投入品管理、基地环境保护、标志使用管理等13项管理制度和3项管理办法。以市农业局文件形式制定下发了基地技术方案、农业投入品专供方案、培训方案等十几个配套文件。全市统一了基地管理档案和企业管理档案,并专题召开了档案管理现场会。全面记录了基地七大体系运行情况。一是基地各级组织管理体系运行良好,每年组织召开基地工作会议并根据情况不定期召开调度会,总结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明确发展绿色水稻的方向;二是结合舒兰市现代农业生态市建设和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暨绿色农业先导区;三是建立市、乡(镇)、村、户管理体系;三级技术管理簿册齐全,农户生产管理档案规范,市基地办每年发布《舒兰市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技术规程》和《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册》,并发放到户,每年年终基地办收回存档;四是农业投入品管理上市基地办每年年初发布农业投入品公告并印发海报张贴到村屯,市绿办采取供应商自愿申报,乡镇、执法大队、市基地办三级审核,每个基地单元乡镇确定2到3家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并发放证书和牌匾,市乡(镇)两级监管小组每个季度至少开展一次专项检查;五是技术服务体系健全,市绿办成立三级技术服务队并有效开展工作,每年年初都举办县(市)乡村三级技术培训,并于2016年开始在每个基地单位都落实一项绿色生资和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六是成立了县乡两级监督管理小组,吸收县乡政府领导、农业执法、农技、市场监督部门为成员,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市场及生产档案等进行监督检查,各级监督检查每年不少于2次并记录在档;七是产业化经营体系带动情况良好,原10万亩基地绿色对接比例92%,2016年列入创建期的18万亩基地合同对接比例65%,其中绿色对接比例33%,2018年拟创建的22万亩基地,预计年底前绿色对接比例达到20%,两年后达到35%。基地对接的绿色食品企业有85%以上,在县乡两级基地办的监督下直接参与基地生产管理,原料收购率100%。
  经过多年的努力,舒兰市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舒兰的绿色水稻种植发展很快,大米的品质提高,使之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了很高的信誉度,倍受消费者的欢迎。目前,我们正在加快全市“三品一标”产业全面升级,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这将会生产更多更好绿色水稻,让人们吃上放心的、营养的、美味的舒兰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