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初舒兰人民政府建立,将土地分配给当地农民。由于水稻的种植技术比旱田复杂,水稻需水又难以保证,种植水稻不被舒兰农民所接受,当年水田面积由103410亩减少到66451亩,当年减少37767亩。由于水田面积减少,导致部分水田种植的配套设施被毁。
当时舒兰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又是忙于土改和支援前线。直至1954年水田面积才达到了115600亩,超过了以往时期水田种植最多面积。
新中国成立初期,舒兰的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水稻生产,充分利用本地水利资源,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同时,利用办水稻技术学习班,请朝鲜族农民作技术指导等办法,使大部分汉族农民逐渐学会种植水稻的技术。
1953年,根据中央“小型为主,从而有步骤地扩大水田面积”要求,在全县掀起了群众性的找水源、修工程、开荒地、学技术、种水稻的高潮。当年,水田面积恢复到9.87万亩,回升3.2万亩,水田面积扩大的同时,水田种植也自东都地区向中、西1954年到1959年,舒兰县委和县政府领导舒兰人民,大力开展水利建设。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中,农民对兴修水利热情非常高涨,农业合作化也给大兴水利带来了生机。1955年到1957年,各类水利工程遍地开花,出现了社社有工程,队队搞建设,大干水利的大好形势。修了中型太平水库,南莲、农富等小(一)型水库,全县大小水库、塘坝达到650多座,打井900多眼,扩大了房身岗灌区。1956年使水田面积增加到23.385亩,同时,还治理了莲花等地的大苇塘、杨树泡子涝区。在这段水利建设高潮中,由于经济条件、物质的匮乏造成工程质量不佳、规格不高、位置不宜、损失浪费问题,但给以后的水利建设打下了基础,现在的小型蓄水工程大部分是那时候建的。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那时舒兰水田供水已经初步形成了蓄、引、灌、排的灌溉体系,大大提高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
经过国民经济调整,舒兰人民“真抓实干”开始修建水利工程。1966年,首先建成了西部和中东部电灌工程,为全县扩大水田种植面积,实现电气化,带来了机遇,相继开始了沙河子、谢家店水库的续建。
1958年,由永吉、舒兰、榆树3县再次修建过去没有修建成的“永、舒、榆灌区”。经过3年的建设,建成24孔进水闸,付家溢洪道完成基础工程,自流引干基本成型。1961年,因国民经济困难,资金不足,建筑材料缺乏,群众的负担过重,11月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停建。
1971年,中共舒兰县委会恢复工作,4月19日在法持召开扩大会议,在吉林市委的支持帮助下,决定建设大寨灌区(今舒兰灌区),完成永舒榆灌区的舒兰部分建设。决定以西三社为主,全县支援,成立建设灌区指挥部,指挥调度灌区建设。
1974年胜利竣工,从此彻底改变西部平原地区的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水稻成为了种植的重要农作物,人民群众的饮食由原来的粗粮变成细粮,大米饭是家常便饭,西三社也成为了舒兰生产水稻的基地。
(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