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日报 松花江网
冬天也能大丰收
——舒兰二合雪乡走笔
早春3月,舒兰市上营镇马鞍岭村二合屯没有了媒体报道中雪乡的风采神韵。但山坡上曲折的木栈道、街道两侧一串串的红灯笼、一家接一家的民宿、热情爽朗的村民……从内到外都展现着这个东北小山村的活力。
经过二合雪乡景区巨大的“合”字型木结构山门,走进这个小山村,除了苞米楼子、木栅栏,还有大玉米雕塑、玉米黄金屋、烟具博物馆、相机博物馆、威虎山寨、滑雪场、雪乡剧场等景点。
有的民宿看上去像泥草房,实际上都是砖瓦房,不仅有火炕,还有室内卫生间,宽敞明亮,整洁温暖。
饭菜也很“东北”,白肉血肠炖酸菜、小鸡炖粉条、回锅肘子、酱焖泥鳅、凉拌蕨菜……码大味浓,加上黏豆包、大煎饼和软糯的舒兰大米饭,吃起来那叫一个香。
浓缩了关东风情,二合雪乡已经成为国内冬季旅游景点中的新晋“网红”。
2016年以前,二合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村落。舒兰市开发冰雪旅游、乡村旅游,选中了群山环绕的二合,打破了这里的沉寂。
舒兰市旅游投资公司先后在二合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改造了道路、上下水管线和厕所、污水处理厂、停车场、宽带、景区大门、服务中心、雪松栈道、观景台、标准化民宿等36项基础设施。
二合村民起初对搞冰雪旅游有点“划魂儿”,直到亲眼看见敢“吃螃蟹”的人尝到了甜头儿,才纷纷加入雪乡这个大生意。现在,126户人家的二合开办了46户农家乐,家家都办得红红火火,家家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马鞍岭村党支部副书记卢才书,为了把“养牛屯”变成“旅游屯”,低价卖掉了自家的100多头牛,带头办起了农家乐。
返乡创业的孙琳琳,从用70平方米的老房子办农家乐开始,三年三大步,建起了能接待百人的“孙家大院”。
村里做菜手艺一流的王庆荣,靠经营“林海农家院”改变了生活,还凭着利索的嘴皮子、风趣的东北嗑儿,被游客称为“段子姐”。最让王庆荣欣慰的是,她的丈夫王林海变了,不研究麻将改研究菜谱了,搓麻将的手开始颠大勺了,“他在后厨炒菜,我在前厅接待。夫妻合心,黄土变金” 。
养狍子的村民王玉华,办起了皇家猎苑。小游客最喜欢近距离接触这种呆萌的动物,还买饲料喂它们。“一个冬天收入几十万元,连饲料钱都省了。”王玉华说。
外来投资者也在二合雪里淘金。在舒兰市郊办滑雪场多年的闫守来,到二合建了一座滑雪场,没想到生意比市郊的滑雪场好多了,去冬接待了8万多游客,收入400多万元。
二合雪乡开办的第一个雪季,客流量只有8000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0万元。2017年,客流量猛增到10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00余万元。
2018年12月25日到今年3月中旬,二合雪乡接待游客量14万人次左右,旅游综合收入约1700万元。春节长假期间,游客突破6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30%。
冬去春来,在很多农民开始春种秋收又一轮循环的时候,二合村民已经盘点好了一冬的收成,琢磨着怎么改进服务、扩大规模,或者再弄个啥项目,以便下个冬季能有更好的收成。
腰包鼓了,精神头也足了。“段子姐”王庆荣言谈举止都透着股高兴劲儿:“没想到这大雪片子、大冰溜子真能变成钱!”
二合雪乡火了,乡村经济活了。很多南方游客品尝到舒兰大米,临走都要带上一些。冬天,附近很多农民不猫冬了,到二合打工挣钱。十里八村的蔬菜、煎饼、豆包、家禽等农副产品都好卖了。有的农户一看这边生意好,就扩大了笨鸡大鹅的养殖规模。
二合雪乡火了,乡村文化活了。吉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赵春江摄影工作室、舒兰市文联创作基地、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公主岭摄影分队创作基地在这里落户,雪乡美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二合雪乡火了,蹚出了一条“冰天雪地变金山银山”的好路子。舒兰市还要开发俄罗斯风情小镇、林海雪原、漂流等项目,给冰雪旅游再升升温,给美丽乡村建设再加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