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情深——张振文
1950年,村里征兵,身为家中独子的张振文跟伙伴一起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在经过一个多月的短暂训练后,张振文带着一腔报国壮志毅然踏上了从舒兰开往朝鲜的火车,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离开了家乡,张振文百感交集,却唯独没有丝毫胆怯。张振文跟战友们慷慨激昂,一起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一日一夜后,火车抵达中朝边境,此时敌方飞机偶尔还在不远处徘徊,火车便停在原地,静待天黑。当夜幕完全笼罩大地,火车也悄然发动,缓缓驶进朝鲜境内……
也许是因为岁月冲淡了痕迹,这位耄耋老人对我们讲述自己参加过两场战役,但时间、地点却怎么也回想不起来。在战场他心里其实有点儿忐忑,但战斗打响了就什么都顾不上了,一门心思打敌人。战斗结束后,回到营地才发现自己受了伤。一块弹片穿透棉裤,在腿上打出了一道深深的伤口,血肉都粘在了棉裤上。但是在战场上只顾着追击敌人,一点儿都没感觉到疼。这道伴随了张振文大半辈子的伤疤从未向人提起,连自己的母亲和儿子都不知道他曾在战场上负过伤。他说:“比起那些在朝鲜战场上流血牺牲的将士们,我这点儿小伤根本不值一提。”
老人精心保存了部队里发放的一些物品,时不时拿出来抚摸回味。一张被撕掉了名字的服装证,是他复员转业时与他关系要好的河南籍战友“大张”半开玩笑留的“纪念”。老人每次看见这张纸都忍不住笑“骂”一声,然后面带笑容回味当年跟战友们一起训练、一起挖防空洞、一起打仗的时光。
在庆祝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二周年纪念册里工工整整写下的几十个地名,是老人回国后比对地图记录下的行军路线,时常勾起他当年雨夜行军的回忆。
一枚泛黄的信封,是老人复员转业时留存的珍贵纪念之一。那时候跟家里联系不容易,只有用这种特制的信封才能把信寄回家。寄出去的信经常石沉大海,收到家里回信简直比过年都高兴,读了一遍又一遍,隔两天就拿出来念一念。
复员回乡后,张振文在舒兰县政府的安排下,到职业中学读书,两年后到潘屯小学任教,在三尺讲台上为家乡教书育人。后来,张振文回到邵家村大队任民兵连长兼治保主任、后担任邵家村大队队长、副书记,直至退休。
如今,八十九岁高龄的张振文老人依然乐观豁达,时常讲起战友保家卫国战场上的英雄事迹,传承不灭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