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沉钩丨热血铸英魂——写给抗日名将冯占海

时间:2022-08-03 来源:舒兰市融媒体中心



热血铸英魂

——写给抗日名将冯占海

张安全(山西)


在那个年代,有一种勇敢叫抗日;有一种品质叫爱国;有一种不屈叫誓死不当亡国奴;有一种旗帜,叫打响抗日第一枪。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日月无光。在最黑暗、最困难、最混乱时期,两位铁骨铮铮的东北汉子,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先是马占山,撑起了黑龙江抗日的大旗,打响了东北抗战的第一枪;后是冯占海,在吉林永吉县官马山,打出绣着“冯”字的大旗,揭开了吉林武装抗日的序幕,成为“吉林抗日第一人。

他们两个一马占山,二马占海,在山海关外,排山倒海,用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倔强和刚性,充分展现了中华儿女铁打的意志和坚硬的性格,以一腔热血书写着中华儿女面对强敌的愤怒和抗争。

历史曾经记得,从吉林永吉县官马山誓师后,冯占海率这支抗日义勇军,渡过松花江北上,第一站便来到了舒兰,首先点燃了舒兰的抗日烽火。从此,舒兰的大地上便响起了抗日的枪炮声,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处处挺起民族不屈的脊梁。

历史曾经记得,自1931年在吉林挑起抗日的大旗后,冯占海带着他的队伍,一万多名抗日义勇军,出生入死,奋起救国,在白山黑水间神出鬼没,打鬼子,除伪军,从吉林打到江西,从黑龙江畔打到长江流域,先后纵横11个省,历经大大小小战役一百三十多次,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打出了东北义勇军的神威。

历史曾经记得,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一段喋血的岁月,把一个热爱和平、正义的民族逼至卢沟桥头。在民族危亡之际,那些视死如归、浴血奋战的勇士忍无可忍,他们不畏强暴,坚守并挺立在硝烟滚滚的卢沟桥头,没有后退半步。因为他们深知,守卫的岂止是一座普通的桥,它是一座象征民族生存、尊严的桥。一旦这座桥失守,则会国破家亡,生灵涂炭。因此,在生命攸关的历史关头,多少军人、百姓、老人、孩子,还有卢沟桥的石狮,一起怒吼“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慷慨激昂的抗战歌曲,唱出了四万万人民的心声,至今传唱不衰。据说,这首歌曲就是以“冯家军”大刀队的事迹为素材,谱写而成, 

想当年,乾隆皇帝手书“卢沟晓月”的时候,他没有想到200多年后,他的后代会在当年繁华的“燕京八景”桥头,要为正义与生存将要与惨无人道的侵略者展开一场搏杀;他也想不到,当年象征权力和威严的石狮子,此时会成为日本侵略者罪恶子弹的靶标;他更想不到,300年燕京夜色,不如一个晚上的血色启蒙。这场残忍的战争,不但教会了中华民族该怎样求生,也教会了中华民族怎样赴死,进而死而复生。对当时的世界来说,要了解中国军民的抗日精神,“卢沟桥”无疑是一个最生动的精神象征。这个象征当时是如此的沉重,沉重到人类要用整个世界的良知,才能够托起。

因此,从1931年“九·一八”开始的14年抗战,中国人用自己的血性,证明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而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日本侵略者必败的悲惨命运。

回望那座弹痕累累的卢沟桥,我想到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可以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消弭,但总有一些东西,会永远保留和激荡在人们的记忆里。比如就像卢沟桥,就像“九·一八”后,活跃在白山黑水间的抗日义勇军,它们不仅仅是历史教科书上的一段史料、一个事件、一段文字,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救亡图存、浴血奋战的喋血历史和鲜活的记忆。

总有一种生命,昂扬着永不屈服的头颅和身躯,大写着天地的浩渺与雄伟。

一部用血与火熔铸的英雄史诗,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复兴的重要转折。

而历史的足声,在一场场血与火的冶炼之中,铸就了一曲曲壮烈的赞歌。

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国破家亡的历史记载着屈辱;前赴后继、枪林弹雨、气壮山河的抗争见证着伟大。

因此,真正的抗日,是血和肉堆砌的长城。这座长城的第一块砖,是东北抗日义勇军;这座长城最惨烈的砖,仍是东北义勇军和抗联。

因此,在吉林,在舒兰,在英雄当年举起第一面抗日义旗的地方,我似乎还能听到那一声声气壮山河的誓言和呐喊。

如今,回望历史,在舒兰辽阔的黑土地上,我看到那一片片的田野、森林、庄稼,与昔日的血泪、硝烟和理想写在一起,写进天空、写进大地,写进许许多多赞美的诗歌。日夜奔流的松花江,在布满青苔和草木的一个个漩涡上面,不断浮现那一段段充满炮火、硝烟和刀光剑影的记忆,让城市和田园的上空充满悼念和沉思。

是的,雄关漫道,一脉流传着岁月的见证,说不尽史书的纷乱与艰难的跋涉。

是的,黑土地上矫健的足声,在一次次地拨动着我们追逐阳光的目光和心律。

人是胜利的祭祀,也是胜利的飨客。当年的吉林官马山,是抗日名将冯占海起兵抗日的地方。为此,多年来他始终不曾忘记,当年举兵打响抗日第一枪的地方。为此,在他逝世后,吉林人民尊崇他起兵抗日的英雄壮举,便把他的骨灰埋在当年他率部驻守的北山之上。

而今,英雄已逝,英魂永存。就在英魂安息的地方,舒兰,一个历史悠久,底蕴厚重的文化大县,一个果实飘香、氤氲稻香的地方,一个素有“一江松水绕三镇,两张名片亮荧屏,三条大路跨古今,四座重镇谱华章,五带文脉润舒兰”之美誉的热土,正赓续红色血脉,弘扬抗联精神,强力推进富强舒兰、文明舒兰、美丽舒兰、幸福舒兰建设,不断提升山美水美、产业美、文化美的建设水平,以实干实绩,奋力书写舒兰发展的新的篇章。

岁月铭刻奋斗的足迹,时光引领发展的脚步。作为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果实之城”,我相信并衷心祝愿大美舒兰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作者简介:张安全,山西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曾在《工人日报》《山西日报》《人民铁道报》《山西工人报》以及《中国散文诗》《散文诗世界》《中国铁路文学》《山西工运》《鸭绿江》《乡土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有作品被收入《中国新星诗人作品选》《2008华夏散文诗选》《太原散文选》等,本人名录被收入《中国现当代散文诗作家大辞典》《山西作家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