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沉钩丨静静守望的珠琪河——走开原红色路线有感

时间:2022-08-08 来源:舒兰市融媒体中心

静静守望的珠琪河

——走开原红色路线有感

党国巨

珠琪河,一条清澈秀美的河流,一条承载着红色记忆的河流,据说这条河是松花江支流拉林河段在舒兰的支流,发源于吉林省舒兰市新安乡张广才岭山脉,主要流经开原镇和七里乡。蜿蜒流淌的珠琪河养育着一代代勤劳质朴的人民,也见证了战争年代那段硝烟迷漫的峥嵘岁月。

当我们驱车来到珠琪河的上游,静静的河水流过青松林场门前,这里是抗联第十军存粮洞遗址,映入眼帘的是新修的栈道伴着潺潺的河水绵延不断,踩着几块巨大的石头穿过河水,抬头仰望,层峦叠嶂的山川,偶尔有几声鸟叫,高耸的密林,林下一条长长的陡坡,沿着新修的台阶拾级而上,初秋的落叶淹没了这些人急走的足迹,就连河水的奔流声也仿佛遥远了,抚摸着路边生长着的树木,虽然叫不出名字,却从他那倔强的生命中感受到红色血脉的跳动。或许他们在八十多年前,面对日军在山路上的疯狂围剿,和无数衣着单薄的士兵一样,用顽强的意志和敌人周旋,用聪明的智慧和生命谱写着抗日的赞歌。

随着走在前面的人喊了一声“到了”,看到的是一块开阔的平地,在平地的旁边立着一块“抗联第十军驻守战士密营瞭望哨”的指示牌,站在这块平地“瞭望哨”俯看珠琪河,周围几里地的情况一览无余,更为神奇的是平地的下面是一个二十平左右的地窖式屋子,一个土炕,一口大锅,一架木制的梯子无不诉说着当年满身尘土的抗联战士,拿着土枪,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与日伪军周旋,他们用生命和热血妆点了每一寸土地,每一份河山。

再沿着台阶向上攀爬,山路越来越陡,近乎垂直的陡峭,对于恐高的我,只能一只手扶着上边的台阶,一边艰难的爬行,九百九十九节台阶,曾经演绎了多少悲壮辛酸的故事。台阶的尽头,一个高4米,深12米的山洞,这就是当年抗联第十军军长汪雅臣保管部队粮食的藏粮洞。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峻,又远离村屯,很难被敌人发现。凝望洞口石壁上斑驳的弹痕,虽历经岁月的侵蚀,仍然触碰到那段金戈铁马日子里的兵戎相见。

当东北抗联存粮洞的枪声还在珠琪河的上空回荡,我们乘车沿着珠琪河行走,来到他的下游,那里有一个村子叫珠琪村。这里是珠琪军事会议和珠琪口伏击战遗址。当年战斗的痕迹已不在,只看到两块展板记录曾经的过往,展板后面的玉米地,据老一辈人讲,儿时还能捡到当年战争时留下的弹壳,还有珠琪村朱家屯村口的那棵大树,当年的日本兵在这棵树下用刺刀屠杀无辜的村民,只有它还见证着当年日本鬼子屠杀我们老百姓的罪行。1932年,冯占海率领的抗日救国军,共22个旅,十几个支队,在东北形成了一支抗日队伍。1932年8月27日,冯占海在珠琪村朱家屯南高家小铺,召开了全军团以上军官会议,会议经过充分酝酿决定攻打吉林、长春。会议以后,冯占海的部队破坏敌人铁路,抢渡松花江,攻打省城吉林,并在一年多的时间收编宫、姚的抗日队伍,打响了舒兰抗日第一枪,鼓舞着汪雅臣等抗日队伍,使抗日的烽火在舒兰这片土地上越烧越旺。四年后也就是1936年5月,东北抗联第十军军长汪雅臣,在朱家屯附近的珠琦口子设下了卡子,日伪军到了以后,他先放过一部分伪军,待日伪军全部进入包围后,他下令开火,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战斗,消灭日伪军300多人,还缴获大量的枪支弹药,鼓舞了东北抗联的士气。

几十年后,平静的珠琪河河水仍然悠然的流淌着。大龙王村陈列馆里的战鼓和草鞋记述着打响舒兰抗战第一枪的战迹;杨吉善的烈士纪念碑永远守护在青云寺的前方;珠琪口岸的汪雅臣战斗枪声、藏粮洞斑驳的弹痕——这些红色的经典记忆,俨然成了大山景色的一部分,成为珠琪河养育的这片土地的红色土壤。奔流不息的珠琪河,在历史的长河里守望着一代代人在这里成长,如今的我在这块土地上工作,我无法用双脚去丈量河的长度,也无法去追溯河的源头到底是不是在那里,但是我要把这红色精神传承下去,用革命的激情纵情歌唱,让红色的信念在这片土地上谱写华章。

作者简介:党国巨,吉林省舒兰市人,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爱好者,有多篇散文发表于省市各报刊。